美丽月见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看大明风华理解中国香及香道文化
TUhjnbcbe - 2023/9/25 21:36:00

追一部戏,因为喜欢,因为好奇,所以我去查资料;

一查,吓一跳,才知道,一支香,可以带给我们的好处太大了。

不仅是在祭祀中、在茶聊中、在瑜伽过程中、在美容理疗中,都可以留下香和香文化带给我们在身、心、灵上的感受、悟道和升华。

同时,香料在多领域的运用,而衍生的香产业链,比如香浴系列、化妆品系列、香料食材系列、建筑香料等等产品,带给我国在国民经济产值上的效益都无可限量,历史留下了大量的佐证。

《大明风华》第一集开篇皇帝朱瞻基在后庭唱吟京曲,案桌上,大明铜炉,香烟袅绕。

《大明风华》第一集中为迎接朱棣皇帝进京回朝,要求沿街商铺百姓手捧香炉,跪地接驾。

高举香炉

剧中多次出现香道场景

置于寺庙接待大堂入堂中的大型铜炉

寺庙接待厅里大型铜炉

置于卧榻、茶室、休憩环境下的小型紫砂炉、铜炉

朱棣小憩的香薰炉茶楼会客间香炉太子府正厅主人椅两旁熏炉太子府客室里的香炉

一.中国香道起源

中国香道文化蕴涵有古老东方人带给世界的典雅柔美的深厚文化韵律。

中国香道文化的发展几乎贯穿了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未曾断代。

根据出土的历史文物,如红山文化,青铜文化里都有香浴、香器等物件佐证,中国人焚香用香的历史不会少于年,可以这样说“始于远古,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善于隋唐,鼎盛于宋元,流行于明清”。

香及其香品产业在中国历史朝代更替中有几次巅峰时期,中国和外国的香和香料的进出口贸易,甚至于香道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曾经占到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产值。

00:08

汉武帝时代,曾出现第一个用香高潮,什么样的人使用什么样的香,什么样的炉具,都有特定的规制,香道礼仪初成。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用香的发展从皇亲国戚的御用日品,步入文人雅士的文化养息,香品不断推陈出新,养生用香成就第二次的发展高峰。

宋代,香文化不再是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享受用品,扩展到普通百姓家庭,遍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香品炮制工艺也日臻完善和细化,并且出现了《洪氏香谱》等一批关于香的专著,香品不仅具有驱邪防风作用,亦成为养生养老中药产业衍生品和替代品的价值,更是成就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主力军,成就了中国香文化的第三次高峰时期。

宋代之后,明清时期,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

古人用香,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各式宴会庆典场合也要焚香助兴,并配备专人负责焚香事务;不仅有焚烧的香,建筑用的香,还有可以佩戴的各式精美香囊香包,同时制作点心、茶汤等物品时调入的香料佐品,沐浴更衣的香浴制品,以及焚香养生修心的合香用品,犹如《大明风华》电视剧中所见的的频繁入境的大小香炉和熏香热闹场景,呈现香道繁荣。

小胡总管等老公公时闻香小憩了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只有中国将香道文化流传至今,所以在互联网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中国非遗香道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蒙古族非遗文化合香传承人敖云女士

二.中国香道与文人

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重要又奇妙的存在着。

明人安世凤《燕居功课》闲适·焚香中说,居室中置有『生香』可不用焚香,除此之外都需要焚香。『生香』是指香花、香果,作为供置于居室中可代替熏香之物。

明代医学家李中梓说:『入室闭户,烧香静坐,方可谓之斋也。』

烧香静坐方可斋

高濂《遵生八笺》中,论及行胎息之法也说:『于一净室内,焚名香一炉于所卧床头,又须设几案,上着香炉,下着所拄龙杖及履鞋等物……』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多爱茶、香、琴一类的雅物,焚香代表的是一种雅致,

焚香抚琴静心

文人墨客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更有人感叹“无香何以为聚”。

西江月·马趁香微路远

----宋代苏轼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大文豪苏轼苏东坡,从他的诗词、文章,到“东坡肉”、“东坡肘子”,这位上得“书房”下得“厨房”的人,再加上他对待感情十分专一,为人真诚质朴,可谓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男神”级别的人物。

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一个“惜香者”、“爱香者”,苏东坡一生与香为伴,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被贬流放,皆一刻未曾离开过香。苏轼是香事的“骨灰级”粉丝,在其诗词作品中,有不少描写焚香的句子。

苏轼

他在第一任妻子王弗去世后,曾作《翻香令》,其中写道:“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看似描写妻子灵柩前焚香之景,背后是对亡妻深沉的思念。

苏轼在《书赠孙叔静》写道:『今日于叔静家饮官法酒,烹团茶,烧衙香,用诸葛笔,皆北归喜事。』

苏东坡不仅在文学绘画书法上有深厚的造诣,也是一位用香惜香制香的高手。亲自谱香方制香,如同书画一样,视香为滋养性灵之物。

苏轼在《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一诗中便提到:『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宋人晁说之《新合柏子香,因诵皮日休坐久重焚柏子香,辄以其香赠张簿》诗云:柏子香清谁喜闻,五言句法更清芬。病仍春困在难久,遣向吟窗起暮云

柏子气味清香,其安神清心的功效,可以稳定病人的情绪。柏子香的制作方法简单,所用香料也比较朴素亲民。

采『带青色、未开破』的新鲜柏子随意采集多少,用沸水焯一下,然后浸在酒中,密封七天,再取出,放在阴凉处慢慢晾干,即成柏子香。

东坡先生建有一“息轩”,常在轩中焚香静坐。微闭双目端坐,让香气慢慢进入口鼻和汗毛孔窍。通过焚香静坐来修身养性,不只是享受芬芳,更是正心养神。这不仅是品香,也是在品香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想,滋养自己的心性。题诗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可见焚香静坐的养生健体之功。

从《诗经》、《史记》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洪氏香谱》到《本草纲目》、《香乘》,历朝历代的经典里都曾出现过对香的描述和记录。

古人用香一事相当讲究,在焚香进贡祭祀时,在读书、会友、静坐时,香如何使用,形成香道礼仪规制和行香官职务。同时在养生活动中,更是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古代贵族士大夫及文人雅士,通过识香、六根感通、香枝呈现和香法修炼等环节中,体会由香带来的静心、纯净、卧眠、安神和舒爽的内心道循环的快乐。养身、养生的奥秘,必先静心、净心。

其实,要准确理解和体验中国香道文化,需要从身、心、灵三方面入手,潜心学习和修炼。不仅从理解人的身体结构及机体运行的规律,同时从人的心思入手,达到心的纯净和心的灵性,使人的养身可以更长寿些,养生的境界可以品质更高尚些,使香道真正帮助到我们。

本文不在篇幅中展开细聊关于”身心灵“的话题,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大明风华理解中国香及香道文化